網頁文章 網頁文章

郭宗彥  老師

國立羅東高級工業職業學校 國文科專任教師 

最新消息 最新消息
韓愈 〈師說〉講義

師說

一、文本與作者

1. 本文在形式上,是韓愈贈送給(李蟠)的文章,屬於(贈序體);就內容來說,

   本文是闡述從師問學之道的論說文,姚鼐古文辭類纂將其歸為(論辯類)的

   文體。

2. 魏武帝曹操接受陳群的建議行使(九品官人法),於是在魏晉六朝時形成了士

   人階層的門第型態,造成了門閥制度。隋、唐二代雖開始實行(科舉制度

   以選拔人才,然而六朝所形成的門閥狀況仍有遺存,使得享用特權就能輕易

   仕宦的權貴子弟都不肯從師學習,甚至以恥笑他人拜師而彰己之高。韓愈

   之寫作,正透過讚勉嘉許李蟠之好學,以抨擊世人之不好學。

3. 中國學術的發展上,從魏晉時期以(道家)思想為主的「玄學」興起之後,

   兩漢(儒家)經學的傳統便告式微。進入南朝以後,佛教傳入中國的速度加

   快,佛經的翻譯也加速,再加上玄學的發展也漸漸趨弱,以至於六朝以至於

   隋唐之間,(佛學)獨盛,(道教)又取代思想性道家在一般人心中的地位,

   傳統儒道兩家思想因此不振。韓愈於此時提倡(儒家)之「道」作為文章的

  思想內容,排拒佛、老,著有(諫迎佛骨表)以勸諫唐憲宗不要沉迷於(

  教),所以蘇軾稱他「道濟天下之溺」。

. 「駢」乃是兩匹馬並行之意,駢句則用以指文章上兩句相對的句型。駢句之

    產生原用以製造文章的美感,故初始皆只是駢散並用。到六朝時,不但詩歌

    重視華美的詞藻跟格律,文章也追求華美的風格。當時文人寫文章講求(

  偶、(對仗),形成(四六)的句式,所以駢文又被稱為(四六文)。當時佛

    學獨盛,再加上江南繁榮,士人競相逐樂,再加以駢文好用(典故),適於

    賣弄學問。以至於文學創作上追求華美隱晦的文句而不務實在的思想內容,

    使得作品空有美麗的詞藻,而無實學。

    唐代科舉取士上有分進士科與明經科兩科。進士科以文采取士,不若明經科

    需對經典下苦功,以至於新形成的進士階層空有文采,而無實學,引起時人

    對進士階層的詬病。韓愈於時乃發揚儒家學說,推闡以秦漢之際的古文為圭

    臬,排拒六朝華美不實的駢文,以務求時人為有內容的散文,而勿作舖衍詞

    藻的駢文。所以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八代」有兩種說法,一指(東

    漢、魏、晉、宋、齊、梁、陳、隋),一說是(魏、晉、宋、齊、梁、陳、

    隋、唐)。

5. 韓愈在唐代詩歌上與賈島、孟郊同屬於(奇險)一派。此派興起,乃因為盛

   唐詩歌在李白、杜甫以後,漸流於平庸,只沉溺於歌功頌德的詩篇。於是韓

   愈、賈島、孟郊等發揮杜甫「(語不驚人死不休)」的精神,專用奇字、押險

   韻、造拗句,用寫散文的方法寫詩,以求不入於俗。同時還有發揮杜甫寫實

   特色為主的(元稹)、(白居易),與韓愈、賈島、孟郊等人相輝映。

6. 韓愈與柳宗元並稱「韓柳」。

               韓愈

             柳宗元

尊儒排佛

五經外,旁參諸子、史書、楚辭

力棄騈偶,不惜矯枉過正

不完全摒絕騈儷文字

雄厚奇崛,議論奔放

雅健峻傑,意味深永

以作文之法作詩

以作詩之法作山水遊記

二、文章結構與內容

<![if !vml]><![endif]><![if !vml]><![endif]>    立師道之論:文首直接點出「人非生而知之者」,所以需向老師學習。並且

                 指出老師的職責在於「傳道」、「授業」、「解惑」。亦即傳統上

                 「人師」、「經師」為一的典範。接著指出擇師不分年紀知小

                 大,而當以是否「聞道」為準則。韓愈所說的道,就是儒家

                 所言的「道理」,韓愈原道:「夫所謂先王之教者,何也?博

                 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足乎己無

                 待於外之謂德。」足見其所推崇,師者所傳的「道」乃是儒

                 家思想。

   

<![if !vml]><![endif]><![if !vml]><![endif]>    時人之弊:韓愈接著指陳時人恥於從師的心態,利用對比的方法,突顯當時

              人恥於學師的謬誤。

古今縱比

古之聖人

從師而問焉

聖益聖

今之眾人

恥學於師

愚益愚

自身對比

愛其子

擇師而教之

小學

於其身

恥於從師

大遺

當代橫比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不恥相師

 

士大夫之族

群聚而笑之

 

             

 

 

 

 

 

 

<![if !vml]><![endif]>    聖賢之例:接著指出至聖先師孔子亦曾向許多前賢求教,並引出孔子「三人

              行,則必有我師。」以與前文所言「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相為

              呼應。

<![if !vml]><![endif]>    嘉勉李蟠:指出寫作此文章的目的,在於嘉勉李蟠能不溺於世俗,勉學而求

              師。藉由嘉勉李蟠之好學,同時也指責了當時人不好學從師的陋

              習。

三、文字音義

 

 

需要

如:無庸置疑。

酬謝

如:酬庸。

普通的

如:平庸。

愚笨的

如:庸醫。

豈、何必

如:夫庸知其年之先後於吾乎。

 

ㄩˊ

以美言取悅於人。如:阿諛奉承。

ㄩˊ

腹部的脂肪,引申為肥沃。如:膏腴之地。

ㄩˊ

片刻,如:須臾。

贈送

如:作師說以貽之。

遺留

如:貽笑大方之家。

四、文章修辭

頂真

(1)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

  解矣。

(3)請學於余,余嘉其能行古道。

頂真、排比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故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排比、映襯

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齊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

類疊

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

錯綜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否焉。

回文

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

五、內容補充

郯子

左傳:「郯子來朝,公與之宴。昭子問焉,曰:『少氏鳥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昔者黃帝氏以雲紀,故為雲師而雲名。炎帝氏以火紀,故為火師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紀,故為水師而水名。大氏以龍紀故為龍師而龍名。我高祖少摰之立也,鳳鳥適至,故紀於鳥為鳥師而鳥名。……』仲尼聞之見於郯子而學之。既而告人曰:『吾聞之天子失官,學在四夷,猶信。』

萇弘

萇弘為魯樂太師,孔子曾向其請教古樂的內涵。史記有載牟賈與孔子討論音樂,孔子稱讚牟賈所言與他聽萇弘所說的道理一致,曰:「丘之聞諸萇弘,亦若吾子之言是也。

師襄

史記孔子世家:「孔子學鼓琴師襄子,十日不進。師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習其曲矣,未得其數也。』有閒,曰:『已習其數,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閒,曰:『已習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為人也。』有閒,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遠志焉。曰:『丘得其為人,黯然而黑,幾然而長,眼如望羊,如王四國,非文王其誰能為此也!』師襄子辟席再拜,曰:『師蓋云文王操也。』」

老聃

史記老莊申韓列傳:「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其骨皆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六、延伸閱讀

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

 

<![if !vml]><![endif]>      孟子稱:「人之患在好為人師。」由魏晉氏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

  聞有師,有,輒譁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後學,

  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是以得

  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矣。

      屈子賦曰:「邑犬吠吠,吠所怪也。」僕在聞雍蜀之南,恆雨少日,日出

  則犬吠,余以為過言。前六七年,僕來南,二年冬,幸大雪,踰嶺被南越中數

  州,數州之犬,皆倉黃吠噬狂走者累日,至無雪乃已,然後始信前所聞者。今

  韓愈既自以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獨見病,亦以

<![if !vml]><![endif]>  病吾子。然雪與日豈有過哉?顧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幾人,而誰敢衒怪

  於群目,以召鬧取怒乎?

<![if !supportLists]>1.      <![endif]>相較於韓愈之嘉許李蟠好學,柳宗元對韋中立問學一事所表現的態度為何?二人有何差異?

<![if !supportLists]>2.      <![endif]>孟子說:「人之患在好為人師。」你覺得是否有道理?後人之解讀又為何?是否能貼近孟子的本義?

前一個

  • 留言